白菜是我国最常见的蔬菜,据《中国植物志》第33卷记载,白菜属十字花科芸苔属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我国华北地区。我国有着悠久的白菜栽培历史,据考证,在我国西安半坡新石器时期原始村落遗址发现的白菜籽距今约有6000年~7000年。在古代,白菜又被称之为“菘”,最早的记载见于三国时期的《吴录》:“陆逊催人种豆、菘”。最早将“菘”称之为“白菜”者,应该是宋代杨万里的《进贤初食白菜因名之以水精菜》:“新春云子滑流匙,更嚼冰蔬与雪虀,灵隐山前水精菜,近来种子到江西”。随着我国蔬菜生产中白菜种植的比重越来越高,及至元代,白菜逐渐成为菘的代名词,明代李时珍引陆佃《埤雅》说:“菘,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
我国古代有句俗语“百菜不如白菜好”,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分析,白菜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含量高于苹果和梨,多吃白菜,可以起到很好的护肤和养颜效果。白菜富含钙、磷、铁、铜、锌、锰、钼等微量元素,其中锌的含量比一般蔬菜及肉、蛋等食品都多,其富含的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预防肠癌。而且白菜热量和钠含量都极少,中老年人和肥胖者多吃白菜能帮助减肥,减轻心脏负担。
我国栽培的白菜类蔬菜品种众多,按形态分类可分为四个变种:散叶变种、半结球变种、花心变种、结球变种,按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特点可分为秋冬白菜、春白菜和夏白菜。各品种的白菜广泛栽培于我国南北各地,随着白菜产业的发展,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东北秋白菜产区、黄淮流域秋白菜产区、长江上中游秋冬白菜产区、云贵高原湘鄂高山夏秋白菜产区、黄土高原夏秋白菜产区、云贵和华南越冬白菜产区以及华北春白菜产区7大白菜优势产区。近几年来,我国大白菜实现了单一“秋播冬贮”向优势产区生产、产品多样化和周年生产转变,育成娃娃菜、快菜、绍菜、金丝白等高品质品种,而根肿病、黄萎病、褐腐病等新病害的出现、落后的生产模式以及亟待更新的采后技术等,依旧是大白菜产业发展中的绊脚石。
迄今为止,白菜已经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之一,其生态类型多样、分布广、产量高、耐储运、供应期长、营养全面、食用方法多样,且种植简易、省工、成本低,其丰欠关系到蔬菜的市场价格,直接影响市场供应和人民生活,在我国的菜篮子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云南省气候多样、雨量充沛、环境优良,保障了生产的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显著的“立体型”气候,为蔬菜周年生产上市提供了有利条件;是我国打造高原“菜篮子”工程中“南菜北运、西菜东调”的重要基地。为进一步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2018年8月,云南省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将蔬菜种植作为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八大重点产业之一。充分发挥“天然温室”和“天然凉棚”的优势,四季生产出品种丰富、生态优质的蔬菜产品,目前全省已形成夏秋反季节蔬菜、常年蔬菜、热区冬春早菜3大稳定发展的优势产业区,并通过“云菜进京”、“云菜入沪”、“云菜入粤”、“云菜入疆”、“云菜出海”、“云菜供港”6大外销主线供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和30多个国家及地区。
蔬菜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也是云南农业覆盖面最广、受益人群最多的一个产业,更是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产业。而白菜类蔬菜最为最常见的蔬菜产品,2019年,云南省蔬菜产量2304.14万吨,其中,白菜类蔬菜产量为528.66万吨,所占的比重为22.94%,白菜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推进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基于农小蜂在运营过程中积累的我国及云南省白菜产业种植面积、产量、进出口、价格、成本收益等数据,从我国及云南省白菜产业生产、消费、成本收益等角度为从事白菜产业科研、育种、种植、加工、仓储、包装、保鲜、运输、销售等活动的企业和单位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