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也称洋白菜、圆白菜、包菜、卷心菜、椰菜等,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一年生或者两年生草本植物。甘蓝类蔬菜主要包括以叶球供食用的结球甘蓝(又叫洋白菜、茴子白、俄罗斯菘、包心菜等)和抱子甘蓝,以花球供食用的花椰菜(又名菜花),以花球和肉质花茎供食用的青花菜,以球状肉茎供食用的球茎甘蓝(又名苤蓝、松根等),以及以红紫叶片供观赏用的羽衣甘蓝等。其中,结球甘蓝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甘蓝类蔬菜类型。
按照成熟期,甘蓝还可以分为春甘蓝、夏甘蓝、秋冬甘蓝和一年一熟的大型晚熟甘蓝,具有多季节成熟以及作为结球型蔬菜,叶片厚而有韧性,较耐贮藏的特性,有效填补了我国蔬菜淡季的空缺。甘蓝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经常食用能够增强人体活力,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维护身体健康,逐渐成为我国餐桌上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
甘蓝耐寒能力较强,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可达2~3℃,幼苗形成4~5片叶后能耐-3~-5℃的低温,一些优秀的植株对-10~-15℃的低温也具有抵抗能力;对高温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般在15~20℃的条件下均适宜其生长,但在结球期遇到高温(30℃以上)容易导致叶球松散、肉质纤维化。甘蓝属于长日照作物,在幼苗期和莲座期提供充足的光照有利其生长发育,也比较耐阴,有较强的光照适应力。
甘蓝起源于地中海沿岸,于明清之际传入我国,经过不断传播和本土化发展,由边疆地区的稀罕贡品变为如今的家常菜蔬。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气候条件适应能力,在我国各地区均有广泛的栽培,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等长江中游地区,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西南地区,吉林黑龙江等东北地区及内蒙古满洲里一带黄河中游地区。其中,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甘蓝传入和栽培的历史较短,但随着近年打造世界“菜篮子”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蔬菜产业迅速发展,“云菜”品牌优势日益凸显,甘蓝类蔬菜产业也获得了迅猛发展,产量连年增长,2020年,云南省甘蓝类蔬菜产量达146.24万吨。
云南省蔬菜产业是全国蔬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云南省“十四五”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领军产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云南省农业产值为2902.24亿元,其中蔬菜园艺作物产值为976.27亿元,在农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达33.64%,与2019年(30.83%)相比,提升了2.81%,蔬菜产业的发展在云南省农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甘蓝类蔬菜作为重要的蔬菜产品之一,在云南省农业发展和蔬菜进出口贸易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农小蜂在运营过程中积累的我国及云南省甘蓝产业种植面积、产量、进出口、价格、成本收益等数据,从我国及云南省甘蓝产业生产、消费、成本收益等角度为从事甘蓝产业科研、育种、种植、加工、仓储、包装、保鲜、运输、销售等活动的企业和单位提供参考。
1. 甘蓝起源于地中海沿岸,于明清 之际传入我国,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产品之一,在云南省农业发展和蔬菜进出口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云南省蔬菜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云南省蔬菜种植面积达1223.7千公顷,产量为2507.9万吨。其中,甘蓝类蔬菜产量连续六年保持正增长态势,由2014年的84.49万吨增长为2020年的146.24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约9.57%。产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滇中地区(玉溪、昆明、楚雄、曲靖),滇南(红河)以及文山、昭通等地,其中,甘蓝类蔬菜产量排名前三的玉溪、红河和昆明在全省所占的比重分别是31.39%、17.20%、15.28%。
2. 根据国家商务部内贸统计监测平台数据显示,甘蓝类蔬菜(圆白菜、菜花、西兰花)价格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一年中价格随季节出现两次波峰、波谷小周期。近年来,我国甘蓝类蔬菜以出口贸易为主,2020年,出口量达9.82万吨,出口金额0.96亿美元,我国甘蓝类蔬菜出口量排名前三的省份依次是云南省(5.63万吨)、湖南省(1.36万吨)、广东省(0.98万吨)。主要销往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
3.云南省自然立体气候显著,可保障甘蓝类蔬菜的四季上市,环境质量优良,为产品的质量提供了保障,且人工成本仅为全国均值的95.53%,雇工工价相较全国平均水平具有相当的优势。在各级政府政策的积极推动下,与多地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推进云南省甘蓝产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新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