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诚信国际 >

中诚信国际:2021年宏观经济分析与2022年展望(之二):多重风险挑战下,宏观政策如何选择?

  • 2022年01月26日
  • 50 金币

  外部不确定性持续存在,外部环境依旧复杂严峻

  疫情走势不确定性仍存,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干扰。虽然当前市场对奥密克戎对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的担心情绪有所缓解,但新冠疫情走势未来仍存较高的不确定性,并从两方面对我国经济修复产生影响:一方面,病毒变异和持续导致我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仍然面临挑战;另一方面,若疫情有所好转但不能根除,我国将面临与国外的疫情防控政策差带来的干扰。

  全球经济修复仍有放缓的压力,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2021年在疫苗加快接种的背景下,全球疫情控制整体呈现向好的态势。但疫情的不确定性给全球经济修复的压力持续存在,IMF、世界银行等机构先后下调对2022年全球经济以及主要经济体的增速预期。

  美联储步入加息周期,关注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给我国带来扰动。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全球主要经济体采取了超常规的宏观政策,随着通胀压力的长期化风险,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短期内我国经济面临着欧美宽松政策退出的溢出效应。

  大国博弈虽有缓和,但博弈基调不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存在。考虑到美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拜登政府的对华态度,在美国短期供小于求的背景下大国博弈虽有缓和,但博弈基调不改。如果疫情形势有所扭转,那么中美双方在贸易、金融和科技等领域的摩擦或将加剧,需要我国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疫情反复、结构性挑战与既有风险共同影响,中国经济运行仍面临国内四大挑战

  疫情反复与结构性调整冲击,潜在经济增速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一是疫情反复叠加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加剧消费与生产之间的修复不平衡。二是各种结构性政策的非预期性叠加或带来潜在经济增速继续下行。

  以“双碳”为主的绿色经济转型带来的增长约束及风险释放的压力。碳达峰阶段的能源结构调整或会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一定拖累作用。当前我国GDP增量、能源消费增量与碳排放增量之间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如果显著限制能源消费增长就会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大压力。此外碳减排下产业结构调整可能会导致行业分化加剧与行业尾部风险上扬。

  地产行业风险暴露加速,降低经济增长的地产依赖进程中仍需警惕其风险的传导。2021年,严调控下房地产行业流动性风险加剧,信用风险加速释放,信用违约事件明显增多。考虑到房地产的准金融属性、房地产与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密切相关以及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依然较高,在降低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依赖的过程中存在外溢和传导风险。

  债务风险持续处于高位,警惕行业尾部信用风险。截至2021年底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88.2%,虽较2020年底回落近10个百分点,但仍处于高位。2022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政策稳增长力度加大,或导致债务压力进一步推升。在降杠杆、减负债叠加高基数债务压力下,部分高杠杆和尾部企业再融资难度或有所增加,尾部企业信用风险压力依然较大。

  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防风险的“双平衡”

  在指导思想上,要把握好短期经济平稳运行与中长期结构调整、防风险与稳增长“双平衡”。全球疫情反复、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国内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内外运行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使得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多重约束,宏观经济政策要握好短期经济平稳运行与中长期结构调整的平衡以及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重平衡。

  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长期目标与短期经济增长目标的协调与结合。一方面要加强正确认识和把握碳减排的客观规律,避免再次出现运动式“减碳”等政策措施带来的供给冲击。另一方面,在传统基建已经接近饱和的背景下,加大对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不仅有助发挥基建托底作用助力稳增长,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

  适当提高疫情防控的政策容忍度和灵活度、提高防疫政策与宏观政策的匹配程度。将“精准防控”作为疫情管理的主要标准,并围绕该目标来降低防疫成本。与此同时,要提高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匹配程度,尤其要加大对部分服务业以及终端消费修复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需求端修复。

  慎重出台具有收缩信号的相关政策,做好逆周期与跨周期的协调,提高各政策执行部门的协调水平。当前影响市场预期转弱的因素并未消失,市场信心的稳定是扭转预期转弱、减缓需求收缩的关键。宏观政策操作应加强预期管理。应做到货币政策更加灵活、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效能。既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务在各部门间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也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宽松过度的局面。

  处置重大风险仍需循序渐进、相机抉择,对地产等风险暴露过快的领域的监管政策应持续微调,避免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房地产长期累积的风险需要有节奏地出清,做好跨周期安排;避免地产调整与金融体系及地方政府债务产生风险共振与叠加。要慎重把握房地产税的落地时机、仔细研判最优税率。建议设立房企债券市场稳定专项基金,对市场进行合理引导。此外,长远来看,应尽快培育新能源、新兴技术等领域,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资源配置有序向房地产之外的领域配置。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