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2023年08月22日
  • 50 金币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务处2018年12月目 录前言 1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3(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4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7(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7(二)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和教授承担本科教学情况 7(三)教学经费投入 9(四)教学设施投入 9(五)校园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应用情况 9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0(一)专业建设 10(二)课程建设 11(三)教材建设及选用 12(四)教学改革 13(五)实践教学 14(六)创新创业教育 14(七)教育国际化进程 16四、专业培养能力 16(一)人才培养目标 16(二)教学条件 17(三)人才培养 19五、质量保障体系 19(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9(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 20(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日常监控 20(四)专业认证 21六、学生学习效果 21(一)学生综合素质 21(二)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攻读研究生、就业情况 22(三)学生学习满意度 22(四)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23(五)毕业生成就 23七、特色发展 24(一)构建了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4(二)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成效明显 24(三)成为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 25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25前言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中山大学孙文学院,1995年学校独立建制,更名为中山学院,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学校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和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担任理事长。2016年,学校被遴选为“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同时成为了省内同类院校中唯一一所“省市共建”高校。2018年学校成为省内唯一一所进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行列的独立学院。学校现有9个二级学院及2个教学部,开设本科专业40个。“计算机应用技术”被评为省优势重点建设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被评为省特色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被评为省重点培育学科,省重点学科数量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4个专业被评为广东省优质专业。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万余人,拥有一批南粤优秀教师、中山市优秀拔尖人才和中山市优秀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6.79%,具有研究生学位(博士和硕士)的占73.97%,有17名教师作为主导师在总校电子科技大学招收研究生,截至2017年,已累计招收研究生156人,77人顺利毕业。同时,学校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及客座教授。借省市共建的东风,学校从2017年至今成功双聘一批国家级人才,全职引进一批博士和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2017年,学校科研到账经费近3千万元,首次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项,已连续六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省部级项目22项;市级项目52项,其中重点重大项目11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立项数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以我校为主导的“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至今已与7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引入企业科研项目40多项,为合作企业带来逾亿元的新增产值。目前,学校已成立“中山经济研究院”、“中山市制度创新研究院”、 “中山市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山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等16个文科研究平台,近年来已完成政企相关课题研究近百项,形成了一大批决策参考价值高、接地气的研究成果。经过32年的办学,学校已经成为中国独立学院中的佼佼者,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学校”等。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立足珠三角、辐射广东、面向全国, 力争将学校办成⒈中山市高端人才集聚基地: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能够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重大项目的科研团队;⒉区域先进技术转移、应用和创新基地:重点承接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先进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成果推广应用,广泛提供社会咨询和智库服务;⒊先进文化传播基地:塑造大学精神,传播社会核心价值,传承中山优秀文化遗产。(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学校设有9个二级学院,开设本科专业40个,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等7大学科门类,专业数量适中,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核心,工、管为主干,工、管、经、理、文、法、艺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布局。2018年招生专业共37个,停招专业3个,无新增专业。表 1.1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学科门类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专业数18822541比例(%)45.0020.005.005.0012.5010.002.50表1.2 2018年专业招生状态一览表专业名称所属单位名称招生状态金融学经贸学院在招国际经济与贸易经贸学院在招法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招英语外国语学院在招专业名称所属单位名称招生状态日语外国语学院在招翻译外国语学院在招商务英语外国语学院在招新闻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招应用化学材料与食品学院在招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与食品学院在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工程学院在招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学院在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电工程学院在招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学院在招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学院在招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学院在招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学院在招自动化机电工程学院在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学院在招软件工程计算机学院在招网络工程计算机学院在招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学院在招环境工程材料与食品学院在招食品质量与安全材料与食品学院在招生物制药材料与食品学院在招工商管理管理学院在招财务管理管理学院在招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院在招行政管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招物流管理管理学院在招电子商务经贸学院在招旅游管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招会展经济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招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设计学院在招环境设计艺术设计学院在招产品设计艺术设计学院在招专业名称所属单位名称招生状态动画艺术设计学院在招生物技术材料与食品学院当年停招材料化学材料与食品学院当年停招生物工程材料与食品学院当年停招(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2017-2018学年本科在校生18,899人(一年级4,647人,二年级4,766人,三年级4,861人,四年级4,625人)。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9,398人,其中女生9681人,100%为全日制本科生。全日制在校生中工学在校生最多,占在校生总数的44.65%,其次是管理学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3.98%。图1.1 在校生人数分布(按学科门类)(四)本科生生源质量2018年,学校面向全国22个省份招生(理科招生省份21个,文科招生省份13个),招生专业37个,计划招生5220人,实际录取新生5220人,其中广东省录取3821人(占73%),省外录取1399人(占27%),报到率93.18%。实录学生中,文管类专业2445人,理工类专业2535人,艺术学专业240人。绝大部分省份考生填报我校志愿热情较高,除云南外,所有新生录取分数均超生源省份本科批次线。以平均分为例,在85%以上的省份录取平均分超批次线30分以上,55%以上的省份录取平均分超当地批次线50分以上,部分省份的考生录取分数超过当地重点批次线。生源大户广东省录取平均分,文、理科分别超批次线49分和52分,为历年最高。表1.3 2018年本科专业招生情况一览表学科门类专业名称招生数合计工学通信工程2002434通信工程(电子科技大学2+2联合培养)30电子信息工程192电子科学与技术100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科技大学2+2联合培养)30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80自动化120自动化(电子科技大学2+2联合培养)3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00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62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技大学2+2联合培养)30材料科学与工程74环境工程107生物制药136食品质量与安全98工业设计80理学应用化学101101经济学金融学196386国际经济与贸易190管理学电子商务1901160物流管理95财务管理230工商管理157人力资源管理175行政管理151旅游管理82会展经济与管理80学科门类专业名称招生数合计法学法学180180文学新闻学180719商务英语215英语160日语74翻译90艺术学设计学类(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198240动画42合计:5220表1.4 生源情况省份批次录取数批次最低控制线(分)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文科理科不分文理文科理科不分文理文科理科不分文理河北省第二批次招生A010003580--114--山西省第二批次招生B850036332307475--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次招生A535039933603228--辽宁省无批次招生010003680--61--吉林省第二批次招生A010002830--96--黑龙江省第三批次招生A12780296284010892--江苏省第二批次招生A1595028128501010--安徽省第二批次招生A1260048643202334--福建省第二批次招生A2486044637803747--江西省第二批次招生A1865049644703738--河南省第二批次招生A27120043637405272--湖北省第二批次招生A020003750--76--湖南省第三批次招生A020004090--30--广东省无批次招生2,0951,616044337604952--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次招生A042003450--66--海南省第二批次招生A1575049748808444--四川省第二批次招生A1047049245803461--贵州省第二批次招生A028003790--21--云南省第二批次招生A020004300--15--陕西省第三批次招生A20130034533201107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批次招生A923037234105965--浙江省无批次招生007000490----44二、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2017-2018学年,我校专任教师780人,外聘教师258人,折合教师总数90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比36.79%,双师型人才比例4.74%,具有研究生学位(博士和硕士)专任教师占比73.97%;35岁以下专任教师占比16.67% ,生师比21.93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2.1。表2.1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项目专任教师外聘教师数量比例(%)数量比例(%)总计780/258/职称正高级708.972911.24其中教授658.332810.85副高级21727.828532.95其中副教授17822.826023.26中级33342.695922.87其中讲师24631.543814.73初级324.193.49其中助教81.0393.49未评级12816.417629.46最高学位博士20225.98231.78硕士37548.088432.56学士15920.388532.95无学位445.6472.71年龄35岁及以下16621.284316.6736-45岁34143.7211745.3546-55岁21928.088031.0156岁及以上546.92186.98(二)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和教授承担本科教学情况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64,占总课程门数的50.66%;课程门次数为1,363,占开课总门次的36.72%。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33,占总课程门数的14.52%;课程门次数为306,占开课总门次的8.24%。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27,占总课程门数的13.86%;课程门次数为299,占开课总门次的8.05%。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388,占总课程门数的42.36%;课程门次数为1,064,占开课总门次的28.66%。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342,占总课程门数的37.34%;课程门次数为932,占开课总门次的25.11%。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52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84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61.9%。图2.1 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图2.2 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29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53.7%。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141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55.73%。(三)教学经费投入2017年我校教育经费总额33,630.11万元,教学经费总额29,282.23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18,799.16万元,固定资产购置支出2700.72万元,日常公用支出9,319.26万元。教学经费投入情况祥见下表:表2.2 2017年度教学经费投入情况经费科目金额(单位:万元)生均投入(单位:元)教学经费总额29,282.23——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4,867.122,509.08本科专项教学经费2,199.53——本科实验经费266.85137.57本科实习经费133.4268.78(四)教学设施投入1.教学行政用房 学校占地面积433208.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5741.54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82130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9.71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楼5幢、科学实验大楼1幢、行政办公楼1幢、科研办公大楼1幢,图书馆、游泳馆、体育馆等设施均齐全。2.教学科研设备和实验室建设2017-2018年度仪器设备购置费2138.65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2940.27万元,单价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有152台(套),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6662.69元。目前全校有教学用实验室160间,建筑面积26323.08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0.81方米。3.图书资料截至2017年底,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3,541.3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1,900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442,679册,当年新增63,284册,生均纸质图书72.36册。图书馆还拥电子图书1,196,000册,数据库90个。2017年图书流通量达到127,002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112,301次。(五)校园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应用情况学校已建成万兆核心、千兆汇聚、百兆桌面接入的高性能网络交换平台,拥有2条10G的公网出口和一条100M的教育网出口。校园网出口带宽达到20100Mbps,教学办公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为5013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约83.3G,建成了覆盖全校绝大部分区域的校园无线网。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等的全面使用,实现了对教学、科研、管理活动全过程的分布式信息化处理;数字化校园项目中投入使用的有学工系统、财务系统、学生素质拓展系统以及学生公寓管理系统。信息资源应用方面,各类教学网站、实验、实训平台的发布建立,拓宽了师生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实习实验的渠道,实现了对互动学习的支持。三、教学建设与改革(一)专业建设1.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对现有工科专业进行整合优化,按OBE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加快工科专业内涵建设。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两个专业开展的新工科项目研究与实践获教育部立项1项,省级立项2项。这是学校首次获得教育部教研类项目立项,对促进专业教学改革起到良好带动作用。在新建专业中扩大工科专业比例,2016-2017年度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6个工科专业,2017-2018年新申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1个。现有理工科专业20个,占比达5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校企共建专业一是与业内专家共建“专业咨询委员会”,引入具有相当业务水平和丰富工作经验的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且人数不少于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对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内容更新、实践教学改革等等方面进行指导,提出改进措施。二是引入行业企业人才质量标准,优化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结构,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已有37个专业与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协同育人工作,专业覆盖率占全校本科专业的92.5%。各教学单位根据学科专业优势,积极融入地方产业和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改造、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取得显著成效。如电信学院与中山市西雅斯智能家电有限公司共建嵌入式技术及物联网校内实习基地,打造协同创新与育人中心,并在该平台上与企业工程师联合培养学生。与中山市天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Firefly创客空间,已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嵌入式技术及物联网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3.建设14个省级优质专业依托质量工程及开展认证工作,建设了14个省级优质专业,对校内其他专业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学校专业整体实力的提升。表3.1 省级优质专业一览表序号专业名称省级荣誉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校)6电子商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产品设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8-10外语类专业(含英语、日语、商务英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1网络工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2通信工程特色专业13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14材料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二)课程建设⒈课程开设情况本学年,学校共开设课程959门,其中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916门、3,712门次。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详见表3.2。表3.2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班额学年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30人及以下本学年2.394.443.79上学年1.6112.583.4731-60人本学年51.5628.8934.07上学年39.5838.9936.6561-90人本学年12.1640.7443.71上学年25.5719.541.4390人以上本学年33.8925.9318.43上学年33.2428.9318.45⒉课程建设情况(1)大力推广运用在线课程。大力推进MOOC课程建设与运用。学校共开设MOOC课程86门,选课学生51235人次,信息化教学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组织校内教师建设在线课程。招标采购了在线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平台,为教师建课和组织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已建成网络课程总数为55门,其中较为活跃的网络课程数19门,另有162门网络课程目前正在建设中。提高现有教学平台使用实效。要求教师在Blackboard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展网络课程建设,目前平台上活跃课程数1000余门次,实现了《统计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在BB平台上进行在线大规模考试的改革。(2)着力建设省级优质课程。截止2018年6月,学校共建设了2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省级优质课程门数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同时加入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与其它高校一起共享平台资源;组织教师参加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发起的培训或竞赛,参加由西交利物浦大学发起的研究型教学培训或竞赛,教师会后结合自身开课情况分享课程建设的经验及建议;修学爱课程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MOOC项目”课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为应用型课程建设与开发提供了师资保证。表3.3 省级课程建设情况一览表序号课程类别课程名称1新工科类课程建设面向物联网和云计算融合的新型计算机应用课程建设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项目跨专业交互式数字娱乐设备研发实践综合课程3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项目自动化制造系统4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项目J2EE平台应用与开发5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项目WEB应用开发6精品资源共享课移动通信7精品视频公开课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8精品视频公开课经典导读——西方文学与文化9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自动控制原理10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IT英语11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半导体物理12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平面软件教程13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数字逻辑及数字系统设计14精品资源共享课仓储与配送管理序号课程类别课程名称15精品资源共享课理财规划16精品资源共享课大学物理学17精品资源共享课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18精品资源共享课计算机图形学19精品资源共享课经济法学20精品资源共享课组织行为学21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税收22精品资源共享课现代生命科学概论23精品资源共享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非计算机专业)24精品资源共享课国际贸易实务25精品资源共享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26精品资源共享课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三)教材建设及选用学校重视优秀教材的选用,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修订了《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材编写与选用管理规定》,对教材的编写、选用以及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优先选用最近三年内出版或修订的优质教材,重点对境外原版教材选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建立了完整的境外原版教材使用台账,并要求凡是开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统一选用相应课程的马工程重点教材。学校将教材建设纳入到质量工程建设体系中,鼓励教师编写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讲义或教材,目前有多个教材建设项目在建。(四)教学改革1.实施卓越应用型本科教育计划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要素,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卓越应用型本科教育计划,从八个维度构建信息时代利于学生发展的、融合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产出导向,设计了“三阶段、多路径培养”的培养体系。(2)构建新型教学环境,建设信息化校园,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连接教育;(3)拓展多元、开放、灵活、适切的优质教学资源,打造更加开放的教育(粤港澳大湾区课程联盟,加大投入,建设和使用MOOC,开发应用型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4)改革教学评价,形成数据驱动的过程化多元综合评价;(5)发展教师能力,培养“技术、艺术、学术”三结合的新型教师;(6)改革教学方法,倡导探究式、协作式、混合式教学方法;(7)提高教学效率和资源共享服务水平(新版教务处系统);(8)优化管理服务,提高管理效率,建设6大信息平台:基于微信的教学新媒体、开放式实验选课平台、IEET专业论证服务平台、教学管理绩效考核平台、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平台,优化业务流程,降低成本。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1)持续完善教学激励机制。2017年首次设立“卓越本科教学奖”,首届5位教师获奖(每人奖励1万元),鼓励教师钻研教学,追求卓越。设立高级专家(教授)特别奖励金。教学一线的教授,完成教学、科研基本工作量,且年度考核合格及以上者,每人奖励1万元;管理岗位承担了课堂教学任务且年度考核合格及以上的双肩挑教授,每人奖励0.5万元,调动了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此外,学校连续10年开展“优秀教师”和“教学优秀奖”评选,评选过程引入校外专家评价,组织教师观摩学习。近四年,“优秀教师”获奖106人次(每人奖励1万元),“教学优秀奖”获奖260余人次(每人奖励0.5万元)。连续三年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已有3名教师获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奖,校级获奖20人次,激发了青年教师教学热情,营造了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加大“质量工程”、教研教改项目支持力度。2017-2018年度校级及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立项104项,教师参与度86%,教师开展研究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发展的过程,促进教师将学习能力转化为“教学生产力”。(2)建立教学约束机制。新修订质量工程经费及项目管理办法,新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度,新引入全美高校最流行的IDEA教学绩效评价系统,以学生学习效果作为最终考核指标,开展学生评价、同行评估、教学督导听课、二级学院领导听课、教师相互听课、教师自我监控评价等多方位、立体化的评价,协助教师改善教学,帮助其提高教学能力。建立严格的师德惩处机制。明确不可触犯的师德禁区和红线,对违反师德法规者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等级、撤销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等处理。对严重违法违纪的要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同时加强问责机制建设。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和抓手。目前我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共建课程、共建专业、共建实验室;产学研合作、申报课题及科技竞赛;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共建协同育人平台、大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等。学校通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探索了多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院一特色”。比如:艺术设计学院的“项目+工作室”模式,获得国际多个大奖;经贸和管理的“跨专业综合实训”模式;人文的“科研项目+社会调查”模式;外语学院的“大学英语综合改革”;电信卓越班的“大类培养+个性化培养”模式;机电的“校内外一体化实习实训体系”;材料食品的“一体化、多阶段、阶梯式”实验实践教学模式;计算机的“产学研一体化、订单式”培养模式以及“三电学院”的“2+2”联合培养模式等等。受益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所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屡获国内外大奖,校企合作的成果日渐增多。2017-2018学年,学校的学生满意度达97.90%(比上年提升2.4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7.11%(比上年提升0.88%)、毕业生平均薪酬达4346元(比上年提升738元)。(五)实践教学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实践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优化人才培养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培养方案要求理工类专业毕业总学分162,其中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48.6学分(总学分的30%);文管艺术类专业毕业总学分160,其中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32学分(总学分的20%)。表3.4 2018年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学科门类实践教学平均学分总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平均比例法学33.00160.0020.63%工学51.85162.0032.01%管理学36.22160.0022.64%经济学34.00160.0021.25%文学33.40160.0020.88%艺术学70.38160.0043.98%2.推进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效果良好扎实推进《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改革指导意见》,多元形式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校级答辩中,引入校外专家,以第三方角度综合评价我校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采用学生、院级、校级三级查重,保证推选学生论文的质量和效果。本学年共提供了3,323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76%选题来源于生产与社会实践课题。我校共有332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43.98%,2018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毕业设计成果,如机电学院学生团队设计出“智能无碳小车”,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团队设计“人脸识别的机器人”,作品曾参加各类比赛,获得多种荣誉。本学年评选校级优秀论文94篇,获奖学生162人,指导教师79人。(六)创新创业教育我校以地方产业为起点,充分调研产业市场需求和业态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整合”校、政、行、企”资源,遵循“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的原则,将培养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构建基础教育、实践教育、孵化教育有机衔接的“三段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全程、全员、逆向”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成效更加显著。1.“校、政、企、生”四位一体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构建“学校指导、政府搭台、企业扶持和学生创业”四位一体的协同创业孵化基地,三年累计申请165项专利,其中10项转化成产品并推向市场,成功培育136个创业团队,直接带动学生就业1285人;年营业额2000多万元,实现利润200多万元;获得国际级大奖17项、国家级奖项50项、省级奖项53项;涌现出白鸿飞等一批省市级“创业标兵、创业先进个人”;获评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中山市“科技类型创业孵化器”。2.校企合作的“3+X”实践平台以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三大优势专业为牵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度融合电商商务、工业设计等专业,联合“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搭建校内跨专业开放共享的校企合作“3+X”实践平台,建成“应用电子与软件技术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中心”等6个子中心,建筑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涵盖全校60%以上的专业,开展广泛深入的“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人工作,每年参与平台创新实践的学生超过2000人。3.分层融合协同学科竞赛平台建立“以赛促学、以赛促用”的实践育人机制,建成“分层、融合、协同”的学科竞赛体系,实现“内容课程化、过程大众化、作品成果化”学科竞赛资源整合。以“互联网+”大赛为龙头、“挑战杯”和“攀登计划”为两翼、“一院一赛”为主线,开展全校性的学科竞赛活动,学生参与覆盖面超过80%;依托学科竞赛,组建“星火电子社”等多个学术社团。近三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累计获国家级建设项目20项、省级110项;省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以上奖项120项;其中“互联网+”大赛共获得国赛铜奖1项、省赛银奖1项、铜奖2项,2018年参赛学生超过在校生的7%。4.立足学生专长和地方产业特色的创业导向依托中山市“一镇一品”的产业特色,学校鼓励创业项目与中山市优势产业相结合,如与神湾镇特色农产品对接,成立神湾菠萝兴农扶贫新模式项目创业团队,为地方产品开拓市场销售平台;与古镇的灯饰产业对接,学生的创业团队成立中山粤普照明有限公司,宣传地方产业特色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 (七)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英、澳、加、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多所著名大学签署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协议,现与16所国外及台湾地区的高校确立了合作关系培养国际化人才;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帕丽慕达时尚学院开展师生交流与合作;学校注重开拓教师国际化视野、提升他们与国际接轨的能力,每年派出骨干教师到国境外高校进行进修、合作研究;邀请海外专家学者到我校任教、开展学术交流。学校现有联合培养、交流生、短期项目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合作项目三大类共14项。本学年学生出国(境)102人次,参加课程合作项目58人,短期项目40人;组织实施了2018年海峡两岸大学生艺术体验营以及海峡两岸大学生机器人交流营活动。四、专业培养能力(一)人才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学校以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定位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各专业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中山,面向广东,将服务地方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基本指导思想。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根据广东省将珠江西岸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区域的发展要求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大契机,中山市正大力推动建成全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基地,依托中山及区域所拥有的丰富的社会经济资源和发达的现代制造业,以先进装备制造、精密制造、五金、模具等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为切入点,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在智能装备、精密加工、数控加工、材料精密成形与模具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应用为导向,通过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立了“面向全国、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特点及人才需求状况,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素质高、能力强,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产品设计专业为适应中山市工业结构调整和中山市制造业对产品设计专业的需求,满足地方特色经济文化发展,对中山产品设计相关行业如古镇灯具产业、大涌红木家具产业、港口游戏游艺产业等进行明确细分和重新定位,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类型和层次,确立适应地方特色经济文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基于产业经济的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中山地方经济发展并和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技术型与服务型的应用型人才。2.培养方案特点各专业培养方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遵循“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构建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教育”的“三阶段培养、多路径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拓宽通识教育,加大选修课比例,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比例,理工类不低于30%,文管类不低于20%,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产学结合、协同育人、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培养理念,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专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拓宽就业路径,提升就业竞争力。如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紧缺人才需求;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指引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以学科竞赛和项目开发为抓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案则在对标国家标准的同时,加大对实践课程的改革,通过商业策划与运营——电子商务暑期企业实践——网商创业实践——专业实习四阶段的进阶式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建设能与理论相融合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二)教学条件1.校内构建“54321”实践育人平台学校三年累计投入5000万元加强实验室建设,2017-2018年度新增1500万元建设经费,搭建了“54321”实践育人平台,即公共课实验室、学科基础课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跨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室、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开发实训室“五个层次”,学科竞赛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开放性实验、科技创新计划、仿真实验)、网络教学平台、教师科研平台“四个平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经管实训中心“三个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两个基地”,形成了“一体化、分阶段、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学校现有校内实验室104间(按功能统计)。其中材料与食品学院与广东腾飞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广东省基因与蛋白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活动,研发4种新产品(分别是核酸染料Geneview、DNA Marker 2000、GST抗体、红细胞溶血素),完成创新课题及毕业设计达27项,学生获各级竞赛10余项。2.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已签约长期合作、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219家,2018年新增基地16家,包括广东硕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深圳高巨创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伟易达(东莞)电子集团等,本年度共接纳学生6029人次参与企业实习工作和实训锻炼。2018年,首批校外长期实习的伟易达工程师培养计划实习生已圆满完成实习任务,电子信息学院5名实习生完成10个月实习期,实习岗位是产品开发部助理工程师。伟易达集团对我校学生严守工作纪律、责任心强、上手快、又虚心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发问的求索精神表示高度赞赏。3.年度新增国家级实验(实践)教学平台6项,通过省级验收的平台8项。表4.1 2018年省级以上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情况一览表序号平台名称文件名及文号1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软国际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公布有关企业支持的2016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的函(教高司函〔2017〕1号)2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公布有关企业支持的2017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的函(教高司函〔2017〕37号)3新能源风光发电综合实训室4共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信盈达CDIO协同创新实验室5云计算与大数据实验室建设项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公布有关企业支持的2017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的函(教高司函〔2018〕4号)6共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信盈达CDIO协同创新实验室7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广东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015年度验收结果(第一批)的通知(粤教高函〔2016〕100号)8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关于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2016年度验收结果的通知(粤教高函〔2016〕88号)9法学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广东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015年度验收结果(第一批)的通知(粤教高函〔2016〕100号)10自动化技术与应用实践教学基地11基于物流管理专业核心岗位群任务驱动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12外语类专业商务实践教学基地13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示范基地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2017年度验收结果的通知(粤教高函〔2018〕79号)(三)人才培养1.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线,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环节,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的各项工作,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坚定不移地围绕实现德智体美劳这个大目标开展,在人力、财力、设备、时间等分配上,兼顾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各专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专业发展特点设置课程群,引入符合行业标准的认证课程,精选专业核心课程,强化课程内涵建设。在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基础上,参照国标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公共必修课+专业主修课程+实战课程(实践驱动的工程教育课程)+跨学科课程(含创新创业思维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注重职业道德培养,注重个性化培养,注重课程衔接的科学性以及课程综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如产品设计专业,结合中山市地方经济文化特色,以产品设计为核心,开设灯具设计、家具设计、创意文化产品等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专业方向和跨专业结合的电子游戏游艺设备设计等特色方向,构建突出职业道德教育、体现专业技能要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与工业和制造业生产发展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丰富学生的(横向)知识体系。3.学风管理坚持在“严”字上出实招,坚持思想引领,规范行为,着力推进“五早一晚三杜绝”学风建设活动,即倡议同学们要做到坚持早睡、早起、早餐、早读、早炼;做到每个晚上安排两个小时的晚自习、阅读,参加有意义的讨论;课堂上杜绝早餐、杜绝玩手机、杜绝睡觉。各个学院积极开展学生晨练活动,外国语学院实施“阳光晨读”,引领校园晨读第一道风景线;在晚自习方面,电信学院实施卓越班和实验室管理模式,管理学院实施四六级分流学习模式,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和经贸学院等其他学院均利用晚修时间对英语四六级开展模拟辅导和考试,晚修形式多样化、特色化。开展学风建设年、诚信考试月等教育活动,辅导员下宿舍、进课堂制度,开展晨读晚修、无早餐课堂等学风督查工作6000多次,覆盖25000人次,基本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课堂氛围。五、质量保障体系(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及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在全校深入开展“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本科教育大讨论,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心主要是围绕着卓越应用型本科教育计划来开展,优先保障教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发生矛盾时,优先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学校资金、用房、场地等资源优先保障用于人才培养;保证实验室建设的资源投入。校、院两级领导经常研究人才培养问题,建立与师生交流的机制与平台;各部门组织的活动不得与教学活动冲突;教师要保证课外答疑等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时间等等。明确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以科研工作促进教学工作。强调职能部门以优质管理服务教学,不断增强为师生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高效运行。(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学校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校长担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建立了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制度、听课制度、接待日制度和领导教学巡视制度等,召开党委会或院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优先解决关系教学发展的重大问题。每年新学期开学前召开中层干部会议,每月召开一次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主持的教学工作研讨会,部署和议决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如毕业设计综合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建设、专业认证和课程建设改革等;讨论了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参与审议了质量工程各类项目的立项、结题验收等。本年度校领导班子研究审议的教学管理文件如下:《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课程考核管理工作规范》《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工坊”建设方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实践教学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创新实验班+管理办法》《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创新创业导师管理办法》《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考试制度实施办法》《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士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日常监控1.院系评估学校以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为牵引,每年度开展院系评估。2018年,学校在优化《2016-2020年教学单位目标任务考核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省市共建、应用型转型示范校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新形势要求,多次征求二级院系意见,细化了2018年教学工作考核办法,突出专业建设、应用型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质量工程建设等内容,引导院系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2.课程评估建立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转换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习产出、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提升。学习引进国际上成熟的教学指导与评价方法,逐步使教师教学行为调整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轨道上来。2017年,学校正式启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发展与评估方法体系。2018年5月开始,要求二级学院对全部课程进行评估,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增、删、并、转。3.引入行企参与教学标准制定学校组建的质量评估专家组,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且不少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2017年、2018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各教学单位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论证、修订,参与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实训标准设计。行业企业参与实践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与监控,为实习实践学生提供客观全面的实习考核报告并反馈给学校。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质量管理联动机制,严把招生“入口”、培养过程、毕业“出口”质量关,实现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组织实施—实践实习质量检验—用人单位跟踪评价、第三方机构评价”的全过程、全覆盖的监测、评价和持续改进。4.教学信息发布与监测定期发布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规范教学行为,反馈教学问题,促进教学状态稳中向好。每月定期在教务处主页定期公布各教学单位教学任务进展情况,并通过每三周1次的教学例会,发布相关统计信息。通过教务处微信公众号、创新创业教育公众号,组建教学研讨微信群、QQ群,定期推送教育教学信息,促进了教师关注教学、改进教学和经验交流分享。5.各类教学检查强化教学常规检查,规范教材选用和管理,做到动态监测、信息公开和持续改进。检查内容包括教师选用教材、业务档案、毕业设计(论文)、实验实践报告、试卷等,检查结果以持续改进为导向列入教学单位年度目标任务考核。6.建立了校院两级质量年报制度 每年12月,二级教学单位报送质量报告,重点总结年度工作亮点和特色及下一年度着力突破和改进的地方,引导二级学院增强质量意识,健全内部质量监控机制。(四)专业认证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培养方案,改变传统以教为中心,以教师—课程资源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构建以学为中心、产出导向(OBE)的教育系统,关注能力培养,以学生能力提升为目标考核教师的教学实效。对接国际工程教育质量标准,积极申请国际工程专业教育认证,制定2017-2018年度IEET专业认证工作计划。现有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等4个专业申请参加IEET工程认证。学校先期投入100万专项经费支持认证工作,并选派了26位骨干教师到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元智大学参加认证学习。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综合素质在学生获奖方面,本学年学生学科竞赛获奖共549项,其中国际级1项,国家级254项,省部级294项。本科生创新活动、技能竞赛获奖99项,其中国家级34项,省部级以上65项。文体艺术类获奖183项,其中国际级1项,国家级21项,省部级161项。2018届大学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67.97%,2018届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TEM4)统测通过率为66.25%。在身体素质方面,2017年共有18162名学生参加体质健康测试,其中合格以上同学12593人,总合格率为69.3﹪。 (二)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攻读研究生、就业情况2018届本科生共计4801名毕业生,其中毕业4625人,毕业率为96.33%;学位授予3901人,学位授予率为84.35%。学校加大对毕业生考研的支持力度,学生考研率逐年提升2018年共有184名应届毕业生成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其中国内95人,国外89人。2018届毕业生参加就业的人数为4435人,其中男生2161人(48.73%),女生2274人(51.27%),初次就业率为88.79%。2018届毕业生生源比例分别为:中山11.22%、珠三角(除中山外)25.03%、广东省(除珠三角外)38.45%、省外25.16%,香港籍学生占0.15%。毕业生就业区域所占的比例为:中山41.06%、珠三角(除中山外)39.31%、广东省(除珠三角外)6.71%、省外10.92%,赴香港澳门及境外读书及工作的学生比例为2.01%。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根据市场供需情况,今年毕业生对就业地域的选择主体趋向留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其中留在中山的学生人数保持稳定。(三)学生学习满意度1.学生满意度调查学校每年度组织《学生满意度调查》,随机抽取一、二、三年级在校生15%-20%进行。2017年度调查抽样对象为3289名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17.55%)。此次调查工作采取网上问卷形式开展,为一次性问卷,参与率为100%。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院的总体发展比较满意,总体满意度为98.23%。调查项目中,学生对我校教师资源满意度评价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平均满意度为99.50%,各项评价均高于去年各项水平。其中“授课教师课外辅导与答疑”和“教师科研能力发展”,今年较去年满意度提升最高。对学习资源、教学管理、就业指导与服务及学院学风建设措施等方面满意度分别为97.42%、97.79%、98.88%、99.22%,较去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图6.1 教学满意度调查(数据来源于学校《2017年度师生满意度调查报告》,统计时间2018年1月)2.学生评教我校自2017年起改革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启用“教学发展与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成效,关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全校参与网上评教率为92.8%,涉及课程978门次。学生对教师的综合评价,即“总体上我认为授课教师是优秀”平均分达4.10分(五分制);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全校参与网上评教人数达13542人(不含毕业生),参评率95.8%,涉及课程877门次,其中五星级课程88门,四星级课程187门,全校课程评教成绩的均值为3.84分,学生对教师的综合评价,即“总体上我认为授课教师是优秀”3.97分。(四)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2017-2018学年,学校以访谈、调查问卷、举办企业代表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情况普遍认可,概括如下:专业基础扎实,适应环境较快:毕业生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应用和实操能力较强,能主动学习相关业务技能,与同事相处融洽;对环境适应较快,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业绩。创新能力较为突出,有责任感:在走访调研中,毕业生突出的创新能力一项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在具体工作中,毕业生经常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创新的想法,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实践,这对单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比较强,能够站在客观、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升了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凝聚力。组织和策划能力较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特别是毕业生的组织和策划能力在单位组织业务洽谈、团队拓展等活动时表现突出。这和学校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培养,提倡其融入社团组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提升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关联。(五)毕业生成就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我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统计人数为4435人,其中 376人赴政府及事业单位就业;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薪酬为4804元,较往年均有所增长。表6.1 2018年各专业毕业生薪酬情况学院专业2016年2017年2018年材料与食品学院材料化学355640824375环境工程403142284277生物工程348441774333应用化学346442854376学院专业2016年2017年2018年电子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313842274871电子信息工程344646074860通信工程331042784457管理学院财务管理365945984866工商管理388646274781人力资源管理358945804697物流管理407345054738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159445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07241135827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35642795190软件工程435944514822经贸学院电子商务357042245240国际经济与贸易425847754955金融学393946945465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252239554450会展经济与管理326240504498新闻学310141314716行政管理280540114615外国语学院日语338747204546商务英语/42634138英语335540974373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43125258动画337041714923工业设计306842564957环境设计/40154861视觉传达/45164438平均360843464804七、特色发展本年度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转型示范建设要求,实施卓越本科教育计划,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工作, 构建了以教学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作系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与经验。(一)构建了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了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通识+专业+多元”的三阶段培养、多路径发展的理论教学体系,“全过程、阶梯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金字塔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能力评价为导向的“多样化、综合化、全过程”的课程考核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发展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持续改进能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完善,2018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考核,我校得分位居同类高校第一,尤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两项得分高于同类高校,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优势。(二)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成效明显学校理工类专业占优势,2017年度,以省级和国家级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为突破口,聚焦工科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立项了2项省级、1项国家级新工科建设项目,立项数量在全省同类高校中最多。此外,基于省级质量工程建设的项目,验收通过率100%,为全省通过率最高的院校之一;本年度,学校可申请的省级质量工程及教改项目19项,为历年最多、全省同类高校最多。项目建设起到很好的教学改革带动和示范效应。如: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物联网和云计算融合的新型计算机应用课程建设》,解决了专业课程内容结构单一、现有物联网专业课程存在入门难度高、缺乏跨专业综合教学实践案例等问题,建设了知识结构图谱、基于软件仿真平台的教学资源、基于真实场景的前后端一体化的实践工程案例和创新作品,组建跨专业的课外创新小组和学科竞赛团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2018年,项目组成员已指导学生比赛获得国家奖5项,省奖6项,发表教材1本、教研论文数篇,并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方面共获得使用新型专利授权30项,发明专利授权3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0项。该项目成果丰硕,教学相长的氛围浓厚,以学为中心的示范效应明显,极大地激发了学校教师参与教研教改的热情。(三)成为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学校历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构建了“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在组织管理和保障机制建设、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双创实践平台建设及实践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形成示范性工作经验。同时,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重视,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督察组、教育部学生司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广东省教育厅领导、中山市领导以及相关部门领导先后在基地视察并给予肯定囊奖。广东省内50多所高校来校参观学习和交流经验,也得到了《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山日报》、《中山商报》、《大専网》、《中山网》、《中央电视台》、《中山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关注,累计报道上百次。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页对我校基于创业孵化基地的成效做了长达4分钟的专题报道。学校也因此在2015年就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被评为首批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8年顺利通过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8-2021)复评,全省本科和高职160余所学校,仅10所获此殊荣。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存在的问题:专业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以适应大湾区经济产业结构需求及高考招生方式改革。资源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短缺,尤其是课程资源。师资方面,师资能力有待进一步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化。质量保障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持续改进的保障体系。采取的对策:1.专业对标,推动落实“专业提升计划”。完善专业动态调整、预警和退出机制。对照国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改造传统工科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2.加快应用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鼓励校企合作开发企业课程,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考核”计分项。组织教师参加应用型课程培训,鼓励开发双创教育课程及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高“互联网+”科研成果转化参与度,提高孵化基地对创新创业实践支持度,积极争取校友资源对在校生创业的支持等。3.创造条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已引入的企业协议教师作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落实教师企业锻炼制度,提升教师产业运作、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和覆盖面,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保持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动力。4.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及评价结果的应用。二级院系建立起本院系的质量保障机制;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公开,每半年发布教学基本数据,为决策参考。加大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需求调查等报告的应用。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应用型才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附件:《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8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本科生人数:19398人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100%2、教师数量及结构(1)全校数据项目专任教师外聘教师数量比例(%)数量比例(%)总计780/258/职称结构正高级708.972911.24其中教授658.332810.85副高级21727.828532.95其中副教授17822.826023.26中级33342.695922.87其中讲师24631.543814.73初级324.193.49其中助教81.0393.49未评级12816.417629.46最高学位结构博士20225.98231.78硕士37548.088432.56学士15920.388532.95无学位445.6472.71年龄结构35岁及以下16621.284316.6736-45岁34143.7211745.3546-55岁21928.088031.0156岁及以上546.92186.98(2)分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