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学校概况 I报告说明 III总体结论 1第一篇: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6(一)总体规模 6(二)结构分布 7(一)总体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9(二)各院系/专业的就业率 9(三)求职成功途径 12(四)未就业情况分析 12(一)就业地区分布 13(二)就业行业分布 16(三)就业职业分布 17(四)就业单位分布 18(一)国内升学 19(二)出国(境) 19(三)自主创业 20(一)困难生结构 20(二)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21(三)对社会贡献度 22第二篇:就业创业工作举措 25第三篇: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29(一)职业期待吻合度 33(二)工作稳定性 34第四篇: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37第五篇:疫情条件下的就业形势分析 43第六篇:毕业生调研评价 47(一)母校满意度 47(二)教育教学评价 48(三)基础能力素质 52第七篇:用人单位调研评价 57结 语 61图表目录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是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高等职业学校。其前身是原陕西省中医学校、陕西省大荔师范学校、陕西省蒲城师范学校、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5年创建的“同州实业中学堂”。百余年来,培养出了大量各类专业人才,广泛分布在教育、卫生、农林、畜牧各个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了如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陕西省原副省长王双锡、陕西省教育厅原厅长张克俭、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陈吾愚等知名校友。学校中药文献研究员刘寿山编撰的400余万字专著《中药研究文献摘要》开启了近代中药研究的先河,是继《本草纲目》之后我国又一部综合性中药文献巨著,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学校地处陕西东大门—渭南市,东临华山,北抱渭水,西望长安,南依秦岭,风景秀美,交通便利,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学校有高新、朝阳两个校区,占地面积880亩,建筑面积36.9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849人,其中专职教师520人,在职副高以上职称216人,硕士以上学位311人、双师型教师401人。聘请兼职教师53人、客座教授65人,陕西省科技新星、省级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优秀人才13人。馆藏图书96万本。教学用计算机1596台。校内实验实训室217个,国家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训基地18个,校外实训基地259个,在校学生13000余人。学校下设护理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基础课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开设三年制高职专业43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涵盖了医学、教育学、农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六个学科。学校秉承“顶天立地、内外兼修”的办学理念,坚持“遵循规律、文化引领、改革创新、开放融合”的办学思想和“面向职业办学、贴近产业办学、瞄准就业办学、政校行企联动办学”的办学思路,建立了“六业贯通”(专业、学业、职业、就业、创业、事业贯通)与“六大融合”(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人才与时代、理念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技术与文化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的“三对接”和“校内实验实训资源教学过程生产经营化、校外合作企业生产过程教学化”的“双折叠”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五化(现场化教学、情境化教学、案例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工程化教学)一制(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过程,不断践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服务行业、企业、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服务”办学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学创新,提高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应用与开发的重要基地。学校坚持普通全日制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并重,培养与培训并举,搭建在校生、社会考生学历提升和职业技能培训立体互通平台,开展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多证书”教育。除独立举办高等继续教育外,还与陕西师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广大考生提供丰富的多元选择。学校围绕经济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走产学业一体化的办学之路。先后与江苏雨润集团公司、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渭南经开区“中国酵素城”、高新区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中德诺浩、陕西天佑医疗管理集团、大唐移动、世纪鼎利集团、新道科技等知名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意向。与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多国签署合作办学协议。通过校内外招聘会、就业实习基地、政府公益岗位、创业项目引导,提供就业一条龙服务,构建了学生就业“绿色通道”,就业率连续5年超过97%。2015年,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7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8年,荣获陕西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2019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示范高职院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主动适应国内外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用大胸怀、大视野、大思维系统谋划学校发展,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对外交流,提升办学水平,促进转型发展。同时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搭建起符合国际潮流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基本构架,努力建设国内一流高职院校。报告说明为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建立起就业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学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和《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2号)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编制和正式发布《渭南职业技术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1.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20年11月1日。使用数据主要涉及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就业率、毕业去向、就业流向等。2.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新锦成)调研数据。调研面向全校2020届毕业生,有效问卷回收率为34.55%使用数据涉及就业相关分析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部分。用人单位调研数据,面向本校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使用数据涉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及能力评价、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创业服务工作评价等部分。总体结论一、毕业生就业率和毕业去向渭南职业技术学院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0.98%。毕业去向分布详见下图。图 1 2020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二、就业分布学校2020届毕业生中80.00%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业行业以“卫生和社会工作”为主;就业职业主要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就业单位以“其他企业”为主。图 2 2020届毕业生就业分布三、就业质量2020届毕业生税前月均收入为3313.92元,其工作满意度为91.15%,专业相关度为73.85%,职业期待吻合度为80.61%。图 3 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四、对人才培养的评价2020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为96.71%;对所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90.72%,对任课教师的总体满意度为95.44%,对母校学风建设的总体满意度为94.96%,对课堂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5.77%,对实践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3.57%。图 4 2020届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评价五、对就业教育/服务的评价学校2020届毕业生对学校各项就业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1.39%及以上;其中对“就业手续办理(如档案迁移等)”(95.14%)、“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93.30%)、“就业帮扶与推荐”(92.67%)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图 5 2020届毕业生对就业教育/服务的评价第一篇: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一)总体规模学校2020届毕业生共3022人。其中,男生92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0.51%;女生210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9.49%,男女性别比为0.44:1,女生比例偏高;省内生源为主,共2854人,占比为94.44%。图1- 1 2020届毕业生男女比例(左图)及省内外生源比例(右图)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二)结构分布院系结构:学校2020届毕业生共分布在8个院系33个专业。其中,护理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的毕业生人数位居前三,人数占比分别为40.17%、19.79%、18.46%。表1- 1 2020届毕业生院系及专业分布学院各学院人数各学院比例专业各专业人数各专业比例护理学院121440.17%护理112337.16%护理学院121440.17%助产913.01%医学院59819.79%中医学2076.85%医学院59819.79%中药学1494.93%医学院59819.79%临床医学1133.74%医学院59819.79%针灸推拿802.65%医学院59819.79%康复治疗技术481.59%医学院59819.79%中药10.03%师范学院55818.46%学前教育50016.55%师范学院55818.46%小学教育581.92%机电工程学院40813.50%计算机应用技术30310.03%机电工程学院40813.50%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892.95%机电工程学院40813.50%新能源汽车技术110.36%机电工程学院40813.50%汽车营销与服务50.17%建筑工程学院842.78%工程造价240.79%建筑工程学院842.78%建筑工程技术240.79%建筑工程学院842.78%工程测量技术230.76%建筑工程学院842.78%建筑装饰工程技术60.20%建筑工程学院842.78%建设工程管理60.20%建筑工程学院842.78%建筑电气工程技术10.03%经济管理学院752.48%电子商务250.83%经济管理学院752.48%会计240.79%经济管理学院752.48%财务管理120.40%经济管理学院752.48%市场营销50.17%经济管理学院752.48%酒店管理50.17%经济管理学院752.48%旅游管理40.13%农林科技学院702.32%畜牧兽医381.26%农林科技学院702.32%宠物养护与驯导120.40%农林科技学院702.32%药品生产技术60.20%农林科技学院702.32%园艺技术60.20%农林科技学院702.32%动物医学50.17%农林科技学院702.32%食品生物技术30.10%工学院150.50%机械制造与自动化150.50%注:因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各分项占比之和可能存在±0.01%的误差。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二、就业率及毕业去向就业率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需求程度的重要指标和参考依据,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00%。(一)总体就业率及毕业去向学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70.98%,基本实现充分就业。从具体毕业去向来看,“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为毕业生主要去向选择,占比为40.11%;“其他录用形式就业”次之,占比为13.83%。表1- 2 2020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毕业去向毕业去向分类人数比例协议和合同就业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121240.11%协议和合同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1645.43%协议和合同就业应征义务兵321.06%协议和合同就业国家基层项目10.03%升学升学2979.83%升学出国、出境10.03%自主创业自主创业20.07%灵活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41813.83%灵活就业自由职业180.60%暂不就业不就业拟升学371.22%暂不就业其他暂不就业200.66%待就业待就业82027.13%注:就业率=(协议和合同就业人数+自主创业人数+灵活就业人数+升学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00%。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二)各院系/专业的就业率2020届毕业生分布在8个院系,其中建筑工程学院(98.81%)、机电工程学院(97.30%)和农林科技学院(97.14%)毕业生的就业率位居前三。图1- 2 2020届各院系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学校2020届毕业生分布在33个专业;其中畜牧兽医(100.00%)、会计(100.00%)、工程造价(100.00%)等16个专业就业率达到100.00%,实现完全就业。表1- 3 2020届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专业毕业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畜牧兽医3838100.00%会计2424100.00%工程造价2424100.00%建筑工程技术2424100.00%新能源汽车技术1111100.00%建筑装饰工程技术66100.00%建设工程管理66100.00%药品生产技术66100.00%动物医学55100.00%市场营销55100.00%汽车营销与服务55100.00%酒店管理55100.00%旅游管理44100.00%食品生物技术33100.00%中药11100.00%建筑电气工程技术11100.00%计算机应用技术30329597.36%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898696.63%电子商务252496.00%工程测量技术232295.65%宠物养护与驯导121191.67%园艺技术6583.33%针灸推拿806075.00%中医学20715474.40%护理112380871.95%中药学14910771.8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151066.67%小学教育583763.79%助产915762.64%临床医学1136860.18%康复治疗技术482858.33%财务管理12758.33%学前教育50019839.60%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三)求职成功途径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20.32%)和学校组织的现场招聘会(18.71%)为毕业生落实第一份工作的主要渠道,其次是其他(18.48%)和父母及亲友推荐(17.78%)。图1- 3 2020届毕业生求职途径分布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四)未就业情况分析学校2020届未就业毕业生共877人(占比29.02%);进一步调查其未就业的原因,主要为“待就业”(54.01%)。图1- 4 2020届未就业毕业生去向分布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三、对社会贡献度1(一)就业地区分布就业区域分布:学校2020届毕业生主要选择在省内就业(80.00%),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省外就业人数较多的地区为上海市(3.75%)和广东省(3.20%)。图1- 5 2020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地区分布注:图中为就业人数排名前十的就业地区。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中西部就业地区分布2:学校2020届毕业生选择在中部地区就业共34人,占比为1.87%;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共1513人,占比为83.36%。表1- 4 2020届毕业生中西部地区就业情况分布就业地区人数比例西部151383.36%东部26814.77%中部341.87%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省内就业城市: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了渭南市(44.49%),其次是西安市(42.49%)。图1- 6 2020届毕业生省内主要就业城市分布注:图中为就业人数排名前十的省内就业城市。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生源地与就业地域交叉分析:省内生源中,82.73%选择留在本省就业;省外生源中,23.81%选择在省内就业,58.33%回生源地就业。图1- 7 2020届省内生源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图1- 8 2020届省外生源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二)就业行业分布学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卫生和社会工作”(33.28%)、“批发和零售业”(16.42%);就业行业流向与学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图1- 9 2020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十个行业分布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三)就业职业分布学校2020届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1.57%);其次为“其他人员”(15.62%)。图1- 10 2020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十个职业分布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四)就业单位分布学校2020届毕业生主要流向单位类型为“其他企业”(67.34%);其次为“其他事业单位”(12.10%)。图1- 11 2020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注:其他企业指除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四、深造及创业情况(一)国内升学学校2020届毕业生中,共有297人选择国内升学深造,国内升学率为9.83%。(二)出国(境)留学人数及比例:2020届毕业生中,共有1人选择出国(境)深造(0.03%)。(三)自主创业创业人数及比例:学校2020届毕业生中,共有2人选择自主创业,创业率为0.07%。创业行业:2020届毕业生创业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卫生和社会工作”。五、困难生就业基本情况分析(一)困难生结构2020届毕业生中,普通困难生117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8.72%;非困难生185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1.28%。图1- 12 2020届毕业生困难生结构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二)就业率及毕业去向2020届毕业生中,普通困难生、非困难生就业率分别为68.80%、72.35%。表1- 5 2020届困难生/非困难生就业率及毕业去向分布毕业去向困难生非困难生人数占比人数占比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50242.91%71038.34%待就业34829.74%47225.49%其他录用形式就业1159.83%30316.36%升学12010.26%1779.56%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584.96%1065.72%应征义务兵30.26%291.57%不就业拟升学110.94%261.40%其他暂不就业60.51%140.76%自由职业70.60%110.59%自主创业00.00%20.11%国家基层项目00.00%10.05%出国、出境00.00%10.05%就业率80568.80%134072.35%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三)对社会贡献度地区流向方面,普通困难生、非困难生均以省内就业为主。行业流向方面,普通困难生集中在“卫生和社会工作”(38.27%),非困难生就业行业布局较为多元,主要流向了“卫生和社会工作”(30.32%)、“批发和零售业”(16.68%)。职业流向方面,普通困难生集中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7.06%),非困难生主要集中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8.32%)。单位流向方面,普通困难生主要流向了“其他企业”(65.10%),非困难生主要流向单位也是“其他企业”(68.66%)。表1- 6 2020届毕业生困难生/非困难生就业流向对比分析就业流向困难生非困难生就业地区陕西省(84.46%);上海市(2.64%);北京市(2.49%);广东省(1.91%);福建省(1.47%)陕西省(77.32%);上海市(4.41%);广东省(3.97%);北京市(3.44%);江苏省(1.77%)就业行业卫生和社会工作(38.27%);批发和零售业(15.98%);教育(12.9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2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8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3.81%)卫生和社会工作(30.32%);批发和零售业(16.6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5.4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08%);建筑业(5.56%)就业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7.06%);其他人员(19.12%);教学人员(10.59%);商业和服务业人员(10.15%);其他专业技术人员(7.65%)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8.32%);商业和服务业人员(15.90%);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3.90%);其他人员(13.55%);工程技术人员(10.43%)就业单位其他企业(65.10%);其他事业单位(15.69%);医疗卫生单位(7.77%);中初教育单位(5.28%);其他(4.25%)其他企业(68.66%);医疗卫生单位(11.20%);其他事业单位(9.98%);其他(2.86%);部队(2.52%)注:就业流向列举流向占比排名前五位。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第二篇:就业创业工作举措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为我校历年来就业工作最困难的一年。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六稳六保”总要求,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全校就业工作人员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一、实施“一把手”工程,落实工作责任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疫情期间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学校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安排部署就业工作。疫情以来先后组织召开就业推进会2场,促进会3场,小型专题会议5场,就业专题培训会4场。按照学校就业工作安排倒排时间节点,发布就业通报6次,推送就业简报2次。通过落实具体办法,细化具体措施,组织全员参与全面推进就业工作。二、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建立健全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教育,今年以来学校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态势,通过网络视频、教学软件等网上教学手段以及微信群、QQ群等媒体开展就业指导与帮扶,及时将社会发展形势和行业发展动态融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吸引力。引导毕业生正确看待区域差异和行业差异,客观审视自己,从实际出发,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三、积极宣传,广泛动员积极宣传动员毕业生到基层、到一线就业健全毕业生到基层、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的服务保障机制,鼓励毕业生奔赴新疆实习就业,支援边疆建设。动员毕业生前往福建、浙江、厦门等城市实习就业。高度关注国家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用活用好就业政策。充分利用“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社会公益岗位招聘”等项目促进毕业生就业。积极推动“应征入伍”、“专升本”、“基层事业单位招考”等项目。四、搭建网络平台,全力服务就业学校充分利用教育部新职业网、24365校园招聘平台、教育厅大学生管理服务系统、211校招网、学校就业网、微信公众平台、QQ群、微信群等现代网络媒体,不间断发布和转发各类招聘信息2000余条,提供就业岗位数以万计。五、搭建校招平台,充分发挥优势充分发挥校园就业市场的主渠道和基础性作用,深入挖掘岗位,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2020年以来累计举办线上招聘会9场,线下小型专场招聘会6场,与渭南市高新区联合举办专场招聘会1场,共有499家用人单位参会招聘,累计提供招聘职位2289个,就业岗位39230个,共有校内外毕业生9570人入场求职,我校毕业生2785人入场求职,10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同时,组织毕业生参加省内各高校联合举办的校园招聘会5场,稳步推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六、精心谋划,精准施策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学校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主抓就业帮扶工作。通过摸排统计,对285名建档立卡毕业生实施帮扶,建立帮扶工作台账,制定帮扶方案。通过开展“一对一”帮扶,实现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毕业生100%就业。为全校2020届201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20.1万元。七、开拓市场,拓宽渠道2020年进一步深化了与福建闽江人才的合作机制,细化了赴闽实习就业的政策方案,2020年有18名毕业生赴福建各级医院实习就业,持续开拓与浙江各大医院合作渠道,确定了9家三甲医院、14家三乙医院、9家二甲医院,作为我校医护专业定点实习就业医院。与广州广畅教育集团、深圳英华教育集团、广州华银医药检验中心有限公司、解放军总院及下属7家部队医院签订了实习就业合作意向书,确定了每年1300余名师范、医护类毕业生到北京、广州、深圳实习就业,为我校毕业生走出陕西,走向一线城市、沿海发达城市奠定了基础。第三篇:就业质量相关分析从“学生”视角综合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可以较全面的了解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及其竞争优劣势。包括毕业生对自身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包括薪酬情况、目前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情况、对目前工作的满意情况、目前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吻合情况、工作稳定性情况。具体内容如下所示。一、薪酬水平总体月均收入:学校2020届毕业生税前月均收入为3313.92元;薪酬区间主要集中在2001-4000元(43.88%);其次是2000元及以下(33.63%)。图3- 1 2020届毕业生薪酬区间分布注:薪酬包括能折算为现金的工资、福利等。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主要就业地区的薪酬水平:在上海市就业的毕业生当前月均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为5437.50元;在四川省就业的毕业生当前月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为2588.89元。图3- 2 2020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地区月均收入水平(单位:元)注:主要就业地区指样本人数≥5人的就业地区。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主要就业行业的薪酬水平:选择在“农、林、牧渔业”就业的毕业生薪酬优势较高,为5964.29元;而选择在“卫生和社会工作”就业的毕业生月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为2292.32元。图3- 3 2020届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月均收入水平(单位:元)注:主要就业行业指样本人数≥10人的就业行业。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二、专业相关度总体专业相关度:73.85%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可见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较高,能够学以致用。图3- 4 2020届毕业生专业相关度分布注:专业相关度评价维度包括“很相关”、“相关”、“基本相关”、“不相关”、“很不相关”和“无法评价”;其中,相关度为选择“很相关”、“相关”和“基本相关”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主要专业的专业相关度:针灸推拿(92.31%)、中医学(80.77%)、中药学(79.31%)专业的专业相关度位居前三。表3- 1 2020届主要专业毕业生专业相关度情况分布专业很相关相关基本相关不相关很不相关相关度针灸推拿38.46%38.46%15.38%7.69%0.00%92.31%中医学21.15%30.77%28.85%15.38%3.85%80.77%中药学10.34%34.48%34.48%20.69%0.00%79.31%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14.81%11.11%33.33%33.33%7.41%59.26%计算机应用技术9.68%15.05%34.41%32.26%8.60%59.14%注: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样本量较小,不纳入到报告此处的分析范围。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三、工作满意度工作总体及各方面的满意度:学校2020届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总的满意度为91.15%。对工作内容、职业发展前景、薪酬的满意度分别为89.05%、84.56%、76.23%;可见毕业生对初入职场的岗位和工作内容等方面均比较认同。图3- 5 2020届毕业生对工作满意度的评价注:评价维度包括“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和“无法评价”;其中,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主要就业行业的工作满意度:在“农、林、牧、渔业”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领域就业的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均为100.00%;而在“制造业”领域就业的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为79.31%。图3- 6 2020届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的工作满意度注:主要就业行业指样本人数≥10人的就业行业。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四、毕业生发展成长度(一)职业期待吻合度总体职业期待吻合度:2020届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80.61%,其中“很符合”所占比为11.58%,“符合”所占比例为21.51%,可见目前已落实的工作整体符合自身的就业期望。图3- 7 2020届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情况分布注:职业期待吻合度评价维度包括“很符合”、“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和“无法评价”;其中,吻合度为选择“很符合”、“符合”和“基本符合”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二)工作稳定性本校2020届毕业生的离职率为29.63%,离职次数集中在1次。图3- 8 2020届毕业生离职情况分布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第四篇:就业发展趋势分析一、近三年规模和就业率变化趋势学校历来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将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作为工作重心。如下图所示,近三届毕业生规模整体稳定,各届毕业人数保持在3000人以上;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受疫情影响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幅度较大,但仍保持在70.00%以上,随着经济回暖、就业市场需求恢复常态,相信下一届毕业生就业率将回归正常水平。图4- 1 2018-2020届毕业生规模及就业率趋势变化数据来源:1.2018和2019届数据来自《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2020届数据来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二、近三年就业地区变化趋势学校近三届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比例均在80.00%及以上,其中2020届毕业生省内就业占比相较2019届下降了13.95个百分点,较2018届下降14.16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趋势符合人才流动规律。随着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应届毕业生流入,人口流动加速,人才相继向就业机会多、平台广、发展潜力大的城市涌入。学校毕业生不再仅局限于本地就业,而是分布全国各地,这与学校“开放融合”办学思想相符。图4- 2 2018-2020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数据来源:1.2018和2019届数据来自《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2020届数据来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三、近三年就业行业变化趋势近年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分布较为广泛,覆盖了“卫生和社会工作”、“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等多个行业,可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领域为近三届毕业生主要的就业行业选择。图4- 3 2018-2020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数据来源:1.2018和2019届数据来自《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2020届数据来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四、近三年就业单位变化趋势近三届毕业生主要流向“其他企业”(民营企业为主)、“其他事业单位”和“医疗卫生单位”。这一结果基本符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此外,这一结果也得益于我国近年来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学校不断深化的校政企合作等。学校主动与重点企事业单位联络,构建合作新模式,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提供了就业机会。图4- 4 2018-2020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分布注:其他企业指除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主要包括民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等。数据来源:1.2018和2019届数据来自《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2020届数据来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五、近三年薪酬变化趋势依托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学校近三届毕业生总体月均收入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与2019届相比,2020届毕业生的月均收入上涨461.17元,薪酬水平上浮16.17%;与2018届相比,2020届毕业生的月均收入上涨563.92元,薪酬水平上浮20.51%。图4- 5 2018-2020届毕业生月均收入(单位:元)数据来源:1.2018和2019届数据来自《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2020届数据来自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专业相关度方面,2020届毕业生工作的专业相关度相较2019届提高1.83个百分点,相较2018届提高0.39个百分点。图4- 6 2018-2020届毕业生专业相关度变化情况数据来源:1.2018和2019届数据来自《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2020届数据来自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第五篇:疫情条件下的就业形势分析一、疫情对就业形势的影响疫情爆发后,2020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感到“很乐观”占比为8.34%,“比较乐观”占比为22.65%,可见2020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乐观。图5- 1 2020届毕业生认为疫情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分析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二、疫情对就业求职进度的影响2020届毕业生认为疫情对求职进度的影响主要为“求职进度稍有延期”,占比为42.68%;其次为“基本无影响”,占比为36.79%。图5- 2 2020届毕业生认为疫情对求职进度的影响分析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三、疫情对求职心态的影响2020届毕业生认为疫情对求职心态的影响主要为“对毕业时及时就业有一些担忧”,占比为40.66%;其次为“对就业基本无影响”,占比为37.78%。图5- 3 2020届毕业生认为疫情对求职心态的影响分析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第六篇:毕业生调研评价学生对母校的教育教学评价对学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培养方案的完善及课程设置的改进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调查了解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及推荐度、对所学课程的评价、任课教师的评价、母校学风建设的评价、课堂教学的评价、实践教学的评价及能力素质的评价。这些调查将为学校有关部门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具体内容如下所示。一、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一)母校满意度2020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6.71%,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选择“很满意”占比为27.51%,“满意”占比为37.73%,可见2020届毕业生对在母校所学知识及能力水平的满足工作需求的程度、校风学风等方面均比较认同。图6- 1 2020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注:满意度评价维度包括“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和“无法评价”,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二)教育教学评价1.对所学课程的评价课程包括专业课和公共课,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掌握情况,以及课程对于他们工作的帮助情况有助于学校更有针对性的改革教育教学。具体内容如下所示。2020届毕业生对所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90.72%,专业课掌握度为92.54%,专业课满足度为88.60%,公共课帮助度为91.01%。图6- 2 2020届毕业生对所学课程的评价注:1.评价维度包括“很符合”、“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和“无法评价”;其中,掌握度/满足度/帮助度均为选择“很符合”、“符合”和“基本符合”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该百分比越高,毕业生反映越符合,表示毕业生对所学课程越满意。2.课程总体满意度=(专业课掌握度+专业课满足度+公共课帮助度)/3。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2.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师资队伍既是教学的主体力量,又是办学的主要条件,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的因素。调查了解毕业生对母校任课教师在师德师风、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方面的评价,具体内容如下所示。2020届毕业生对学校任课教师的总体满意度为95.44%;对师德师风的满意度为94.83%,对教学态度的满意度为95.58%,对教学水平的满意度为95.90%。可见母校任课教师在师德师风、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方面均得到毕业生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图6- 3 2020届毕业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注:1.评价维度包括“很符合”、“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和“无法评价”;其中,符合度为选择“很符合”、“符合”和“基本符合”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2.任课教师总体满意度=(师德师风+教学态度+教学水平)/3。该百分比越高,毕业生反映越符合,表示毕业生对任课教师越满意。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3.对母校学风建设的评价学风能体现一所学校的学习氛围,也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调查了解毕业生对母校整体在课堂听讲、课后自习和学习交流方面的评价,具体内容如下所示。2020届毕业生对母校学风建设的总体满意度为94.96%;对课堂听讲的满意度为96.98%,对课后自习的满意度为93.48%,对学习交流的满意度为94.41%。图6- 4 2020届毕业生对母校学风建设的评价注:1.评价维度包括“很符合”、“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和“无法评价”;其中,符合度为选择“很符合”、“符合”和“基本符合”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2.学风建设总体满意度=(课堂听讲+课后自习+学习交流)/3。该百分比越高,毕业生反映越符合,表示毕业生对母校学风建设越满意。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4.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课堂教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环节,是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来看,2020届毕业生对学校课堂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5.77%;其中,毕业生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程目标”评价最高,“课堂纪律”次之。体现了学校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为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6- 5 2020届毕业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注:1.毕业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其评价维度包括“很符合”、“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和“无法评价”,其中,符合度为选择“很符合”、“符合”和“基本符合”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该百分比越高,毕业生反映越符合,表示毕业生对课堂教学越满意。2.课堂教学总体满意度=(课程目标+课程纪律+师生互动+反馈指导+教学效果)/5。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5.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环节,是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确保高校教学质量和毕业生与当前社会需求契合度的关键因素。2020届毕业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3.57%。其中,毕业生对“组织管理有效性”较为满意,“内容实用性”次之。可见学校实践教学各方面均得到了毕业生的广泛认可。图6- 6 2020届毕业生对实践教学的评价注:1.毕业生认为母校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帮助情况,其评价维度包括“很符合”、“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和“无法评价”。其中,符合度为选择“很符合”、“符合”和“基本符合”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无法评价人数”的比例。该百分比越高,表示毕业生对实践教学越满意。2.实践教学总体满意度=(实践教学内容实用性+实践教学开展充分性+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有效性)/3。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三)基础能力素质学生作为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主体之一,其对各项就业基础能力素质和专业素质的评价对于了解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此,此次调查内容包含了毕业生对自身各项能力水平的重要度、水平及其满足目前工作需求程度的评价。具体内容如下所示。对基础能力素质的评价:对于目前工作需求而言,学校2020届毕业生认为重要性排名前十位的基础能力素质依次为:善于观察、逻辑思维、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团队意识、善于倾听、创新思维、阅读理解、主动学习、严谨负责;而自身这十项能力满足目前工作需求的水平均在3.20分及以上;其中“团队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水平相对较高,均值分别为3.99分和3.86分。图6- 7 2020届毕业生认为重要性占比排名前十位的基础能力及其水平注:横坐标为能力重要度,纵坐标为能力水平,坐标轴交点为(0.40,3.50)。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表6- 1 2020届毕业生认为重要性占比排名前十位的基础能力及其水平基础能力重要度能力水平善于观察64.84%3.82逻辑思维50.16%3.64记忆能力40.81%3.20表达能力39.35%3.57团队意识39.03%3.99善于倾听37.10%3.44创新思维31.29%3.37阅读理解29.35%3.73主动学习21.45%3.86严谨负责13.55%3.77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二、毕业生对就业教育/服务的评价学校2020届毕业生对学校各项就业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1.39%及以上;其中对“就业手续办理(如档案迁移等)”(95.14%)、“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93.30%)、“就业帮扶与推荐”(92.67%)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图6- 8 2020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教育/服务的评价注: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第七篇:用人单位调研评价将学校毕业生质量测量主体放到用人单位身上,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毕业生的质量,进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建立毕业生质量外部测评体系,对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一、对毕业生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96.67%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70.00%。图7- 1 用人单位对2020届毕业生的满意度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政治素养满意度:98.33%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政治素养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63.33%。图7- 2 用人单位对2020届毕业生政治素养的满意度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水平满意度:95.08%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59.02%。图7- 3 用人单位对2020届毕业生专业水平的满意度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满意度:95.08%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感到满意,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59.02%。图7- 4 用人单位对2020届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满意度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二、对学校招聘服务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本校招聘服务的满意度为100.00%;其中47.46%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招聘服务表示“很满意”,44.07%的用人单位对学院招聘服务表示“满意”。可见,用人单位对本校招聘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图7- 5 用人单位对学校招聘服务的满意度注: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应在加强校企沟通(25.86%)、增加招聘场次(18.97%)、拓宽服务项目(15.52%)等方面来加强就业工作。图7- 6 用人单位对学校招聘服务工作的建议注:此题为多选题,故各选项占比之和不等于100.00%。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20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结 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社会安定,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希望。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2020年两会期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稳就业和保就业成为重中之重。在未来的工作中,学校要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立场定位自身发展,积极落实教育部各项工作的要求,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综合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